你的位置:篮球初盘滚球盘对冲 > 新闻动态 > 德媒: 中美已不再关心如何避免战争, 更关心考虑何时、因何事爆发

新闻动态

德媒: 中美已不再关心如何避免战争, 更关心考虑何时、因何事爆发

2025-05-21 06:34    点击次数:140

德国媒体曾经抛出了一个让人心里一紧的说法:中美两国好像已经不再把心思放在怎么避免战争上,而是开始琢磨战争可能会在什么时候、因为什么事爆发。

中美关系是怎么走到这一步的?

冷战结束以后,美国成了全球老大,独霸一方好多年。那时候我国还在埋头发展经济,关系虽然不算亲密,但至少还能凑合过日子。比如90年代两国在贸易上合作不少,美国企业在我国开工厂,中国商品也铺天盖地进了美国市场。

但随着我国经济蹭蹭往上涨,尤其是进入21世纪后,事情开始变味了。我国的GDP从2000年的1.2万亿美元飙到现在的18万亿美元,军事实力也跟着水涨船高。

美国开始觉得自己的位置有点不稳了。尤其是2010年以后,我国提出“一带一路”,在全球影响力越来越大,美国坐不住了,觉得这是个挑战。

过去十几年,双方关系从“竞争中合作”变成了“竞争为主”。特朗普上台后,直接掀起了贸易战,对中国商品加征关税,还限制华为等科技公司。到了拜登时期,虽然嘴上说要给关系设“护栏”,但实际上制裁没停过,军事上也在亚太地区加码布局。

我国的反应也不软,军费年年涨,在南海、台海的动作越来越硬气。

这几年,几个大事更是把关系推向了冰点。佩洛西访台,我国直接在台湾周边搞大规模军演,美国航母也跑来凑热闹。

简单来说,中美关系从过去的“斗而不破”变成了现在的“针锋相对”,大家都盯着对方的下一步,气氛越来越像绷紧的弦。

冲突的火药味越来越浓

说到现在,德国媒体提到的这种“不再关心避免战争”的说法,其实是有迹可循的。

首先是军事上的较量,半岛电视台中文网报道,美国智库哈德逊研究所的研究员说,中美都在为一场可能的大战做准备。中国海军舰艇数量已经超过美国,2023年的军费预算高达2300亿美元。

解放军在台海的演习越来越频繁,2024年还搞了好几次“封锁式”演练,摆明了是在练实战。

美国陆军正在调整装备和训练,目标直指“和中国开战”。新式坦克、无人机,还有针对太平洋战场的远程导弹,都在加紧研发。美军在日本、菲律宾的基地扩建也没停过,摆出一副随时能打的架势。

《纽约时报》中文版提到,贸易战打了这么多年,双方的谈判几乎没啥进展。美国还在拉盟友搞“去中国化”,限制中国芯片进口。

我国加速“国产替代”,半导体产业虽然还差口气,但已经能自己撑起一片天。这种你来我往的博弈,表面上是经济战,背后却是战略摊牌。

地缘政治上,台海和南海是两大火药桶。台湾问题上,我国反复强调“绝不放弃使用武力”,而美国通过军售和高官访台不断试探底线。

2024年,美国对台军售金额创下新高,包括F-16战机和反舰导弹。南海这边,我国继续扩建岛礁,美国的“自由航行”行动也没停,军舰擦肩而过的次数越来越多。

真是准备开打了?

那么,这种备战的姿态是不是真的意味着两国已经放弃避免战争了呢?

美国智库兰德公司的一份报告指出,随着中国军力提升,美国在西太平洋的军事优势越来越小。如果台海开打,美国未必能像过去那样速战速决。

有个国际关系的概念叫“安全困境”,意思是一个国家为了保护自己加强军力,结果让对手觉得威胁,双方就这么互相刺激,越陷越深,现在的中美关系就有点这个味道。

半岛电视台援引专家分析,说美国军方已经在讨论“和中国打仗的策略”,从快速打击到持久战都有预案。

还有人提到,外交上的僵局也加剧了这种趋势。中美高层会谈虽然没断,但成果寥寥。比如2023年的气候合作声明,看似有点进展,可落实起来慢得像蜗牛。2024年几次外长会面,更多是互相指责,而不是解决问题。

当然,也不是所有人都这么悲观。有些学者觉得,双方的核武器是最后一道保险,真正打起来谁都输不起。但问题是,核战不敢打,不代表常规冲突不会发生。一旦擦枪走火,局势可能失控。

综合来看,专家的意见是:中美还没到“铁了心要打”的地步,但确实在为最坏的情况做准备。这种准备多了,难免让人觉得“避免战争”已经不是首要目标了。

战争从哪儿开始?

如果真要打起来,会是因为什么事、在哪儿爆发呢?

台湾是头号热点,台湾是我国固有领土,我们也多次强调统一是底线。

2024年,解放军在台海的演习规模更大,模拟登陆和封锁的科目越来越多。

美国军售之外,还派官员频频访台,甚至有传言说要搞联合军演。如果美国越界,或者台湾内部局势有变,比如“台独”动作太大,冲突可能一触即发。

南海也不太平,我国在争议岛礁上建军事设施,美国和盟友的军舰三天两头跑来“巡航”。2024年,两国军舰在南海的最近距离只有几十米,差点撞上。这种高风险对峙,稍有不慎就可能升级。

科技和网络战是另一个隐患,中美在5G、人工智能上的竞争已经白热化,互相指责对方搞间谍活动。如果哪天真有大规模网络攻击,比如瘫痪电网或者军用系统,报复行动可能直接跳到现实战场。

还有些次要因素,比如朝鲜问题或者东海争端,也可能成为导火索。但不管是哪儿,关键在于双方现在的态度都不是“息事宁人”,而是“以硬碰硬”。

如果中美真走到冲突那一步,后果可不是小打小闹。

两国是全球前两大经济体,打起来全球供应链肯定断裂。芯片、能源、粮食这些关键物资会短缺,股市估计得崩盘。普通人呢,物价飞涨,日子不好过。

美国有亚太盟友,我国有“一带一路”伙伴,真打起来,可能不只是两国的事儿。日本、澳大利亚可能会被拉进来,欧洲也得选边站。国际组织,比如联合国,估计会瘫痪,谁也管不了。

双方都有核武器,虽然没人想走到那一步,但常规战争打大了,核战的风险也不是零。2024年,美国国防部长公开说,要重建军队应对大国冲突,这话听着就让人心里发毛。

对普通人来说,这种紧张局势已经开始影响生活了。贸易战让商品变贵,科技战让手机、电脑更新慢了。如果真打起来,影响只会更大。

德国媒体说得没错,中美现在的状态确实有点“备战大于防战”的意思。

从军演到制裁,从台海到南海,火药味是越来越浓。两国都在为可能的冲突做打算,而不是一门心思避免它。

现在的局势像一列刹不住的车,误判和意外随时可能让一切失控。

参考资料

"应避免与中国武装冲突,不要重蹈大国战争覆辙" 澎湃新闻客户端